自從大三那回去考教研所就知道掰文章的痛苦了,
以下....很沒誠意的掰了三題問答題...
‧獎勵與懲罰是「行為改變技術」所運用的兩種重要機制,在教育活動中,教施應該如何善用這兩種機制以陶冶學生健全人格發展?
「行為改變技術」屬教育活動中常使用的管教方法,係指依改變行為的管教技術,促使學生做出合理、正確的行為的一種方式。理論可涉及Skinner的操作制約理論,利用社會控制與自我控制的技巧,調整學童所處環境而引導良好行為的產生,玆分別以教學活動常用的獎勵與懲罰相關行為改變技術加以舉例說明:
(一) 獎勵:
1. 飽足:利用代幣法、或即時增強的技術,在學童表現出正確 行為時給予獎勵,如讚美、糖果、獎品、獎狀,或 同意減少作業。
2. 增加榮譽性行為:告知家長學童優秀表現、於公開場合稱讚或 褒揚、公佈優秀作品至公佈欄等。
(二) 懲罰:
1. 身體限制:要求學生下課不得離開坐位直到作業完成為止。
2. 剝奪:若學生沒有達到合理的行為標準,則不可以上體育課。
‧反省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與教師教學的專業自主性有何關聯? 有哪些教學反省的方法可以幫助老師解決教學實務問題?
反省性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革新的議題之一,係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透過與學生的論辯需求,基於隨時改變的狀態,從反省的行動中,持續個人專業知識的學習,掌握有效教學的方法。透過教師在課堂中「實踐智慧」的粹煉,從而顯現知識的開放性,促進教師個人與專業成長,影響教師專業自主的表現。
一般來說,教師反省的類型可以分成教師自發式的反省,或透過專業介入激發教師對於教學的反省,常用方式如隨筆記載的省思札記、針對特殊假設情境模擬的案例練習、以個人生活為素材的自傳法,及有目的蒐集教學歷程資料的檔案評量法,都能有效幫助教師有校解決教學實務的問題。此外,對實際教學場進行研究的行動研究法,亦是改善教育實務,增進教師專業的良好方式。
‧試分析「學科中心課程」、「學生中心課程」及「社會中心課程」的差異 (包括哲學基礎、課程目的、學習重點),並請提出個人的課程主張。
「學科中心課程」以精粹主意為中心概念,課程的目標偏重傳統的學術精華,主張由過去的文化遺產中選擇文化精粹,作為學習的基本材料。
「學生中心課程」採經驗主義做基本論調,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中心,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學校與教師應依循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協助學生獲得成長需求,設計適性課程。
「社會中心課程」則反經驗主義的論調,主張以學生活動為課程社計的核心,提供各種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開放的胸襟與批判的態度,使學生了解並適應社會變遷所導致不同的社會樣貌。
學生認為,課程設計不應該只奉單項的課程設計模式為圭臬,而是因時制宜的從各種模式截長補短,重視知識統整與學生經驗的補足,顧及時代與社會的需要,才能成就適合我國學子的課程計劃。
‧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將教師分類。試以教育社會學的研究結果,說明學生如何將教師分類,對學生學習與教育學動的實施有何影響?
--
還有一題掰不出來,下次吧!! 僅參考~
(檔案在雙十國中讀書會的資料夾也可以看到)
ps.最新的作文題目我也打在...→http://tw.myblog.yahoo.com/jw!_.tZX8WBGB4w7z6liPQZUCQ-/article?mid=12&prev=-1&next=11
- Mar 05 Wed 2008 00:11
問答題練習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