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上回學校考代理老師的經驗:當口試考官詢問我說對於12年國教的瞭解,與其對於教學面的影響,我腦袋是一片空白,回答不出任何想法,說明個人已偏離教育實務非常久的時間。

「既然要再回學校,怎麼會對於12年國教的政策一點理解都沒有?」 老實說,個人除了對此政策的偏見外,從來沒有認真的蒐尋過實際公佈的辦法與規章,再者,臺灣學生學習之被動程度,要求15歲的學童自行決定未來方向,實在也很難說明此政策排除理想面的目的之外,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尤其是在九年國民教育的階段中,學生面對的是大同小異的教學體制:國文、英語、數學、自然、社會與寫作測驗(依學測科目區分),但是12年國民教育的最後三年卻是五花八門的選項:高中、高職、專科,依學校類型不同學習的方式就不同,為此,從學校、教師、學生或家長,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眼光與立場,自然很難有「讀哪一間國中都一樣,以後再選擇」的心態了。

所以12年國教最讓人感受窒礙難行的地方,在於人的眼光。現在臺灣地區的家庭孩子越生越少,父母對於學童的保護與期待也就越來越高,而制度一旦施行,恐怕更難消弭社會對學校名聲的思考,強制使用制度規範,亦可能造成民眾更大的反彈,

而制度一出,不管是民眾還是學校都得要乖乖配合,此時最大的關鍵則落到學校身上,包括教學、行政、課程等各項層面,為得永續經營,各校還得發掘不同的學校特色,好與高中職課程銜接,且各校小學校小班的規模,將難以發展一校多元化的可能性,以致未來的情況可能為一地區有多個特色之學校,而每校僅有獨一特色或少數的發展目標。

相對的,最大利益者將為各地區的綜合中學。倘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未有改變,家長仍執意學童以讀書升學為主要導向,那擁有直升制度的綜合中學將握有極佳利勢,一方面可免除學童擠破頭爭取名校資格的痛苦,另一方面仍可保持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

為此,政府應從二方面進行積極作為:限制各校學校招生配額、宣傳各校特色為主。前者為避免臺灣人一窩風追逐優勢以致長期發展後,勞力與工作須求失衡之問題,後者主旨則在發展各校特色以利學生銜接高中職不同的學習方式。假使沒有發展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將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教育失衡問題。

至於,在老師的教學立場部分,則為引領學生與家長正確接受12年國教制度的重要角色,亦為教育者理當額外付出的責任之一。此外,在將義務教育延長為12年之後,勢必也會對高等教育造成衝擊;同樣的,縱觀於臺灣現在高等教育氾濫失衡之情況,若無確切管理高中職配額的強硬措施,未來將可能讓學生面對選擇學校時因種種因素仍一股腦的往大學體制鑽,導致擴大就業市場供需失衡的問題,

參考教育部12年國教政策公布的目標: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等理念下,將仍要面對過往全民對於不同教育體制期望落差的挑戰,究竟是採取公平或是公正的精神執行相關制度,恐怕也是相關人事得優先思考的問題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oomoon 的頭像
    shioomoon

    星球上的小狐狸

    shioomo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