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階段,都有一些收獲,
曾在某一時間,覺得數學簡單,只要照擅長的照樣照句帶入,就可得到解答,
再走到某個年齡,雖受小小機關作弄,從學校、家教、參考書、自我練習,
失敗感被練習的熟悉感淹沒,成就自以為天的數學,
上了高中,沒人告知數學的重要性,老師放牛吃草,簡單揮霍去三年,
再不知不覺念過四年數學細,修畢教育學程,
回頭看看念數學的過程,編寫教案時特有感觸,學習於補習班與學校之間,
觀察其中12~15歲青少年眼神當,他們的認知改變真是有趣的變化。
老師的成就來自於教會「人」,教師和教書匠的差別,在於「責任」,
主任是這樣跟我說/洗腦的,老師會有一種使命感,學生的學習容量全由老師控制,
發揮、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而不是限制人的發展,
前輩(真的是很厲害)常對我談論「教學觀」與「班經觀」,
這幾天的觀摩就以想像自己就是前輩的揣摩方式,想像能有什麼不一樣的解釋,
基本上,目前看起來我好像以有基礎的教師角色模型,卻欠缺實際的舞台做有關人的練習,
主任所提醒的幾個關鍵備份如下:
1. 慢: 給足自己時間,才不會結巴/跳針+能與學生交流
2. 集中:(無法記錄)
3. 耐心:記得要問學生「這樣了解嗎?」
不用背講稿,其實就是把解題的想法呈現給學生,通常在「解題--分析題目」之間,
會有一小段空檔,試教的時候必需有技巧的遮蓋過這段空白,
一般也不會直接邊念題目邊解,而是會請學生先看題目思考,
現在教甄到底要不要寫教案和學習單,其實我也很迷惑(不想寫,覺得無聊),
數學教案會碰到的另一個問題,是生活化的解釋方向,是否要完全由實際面著手,
然後,也不一定寫的內容就很正確,還需要有前輩們的指點,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國一下有一張很愛考又很重要的「比」的單元,
翻遍之後所有課綱、大學課程,這個章節根本就是個廢,
偏偏國小考、國中考,管他什麼題目都愛考(基測好像少一點),
之前在逢甲的時候,學姐們的教學演示將比直接解釋成除數的概念,
前天我也是這樣回憶/寫的,但有經驗的老師會跟你說,比→倍數關係,
均「零」開始的教案,其實都還是帶點徬徨的味道,
這篇應該說是討論「數學教學」與「補習」的雜說篇,
補習一直是我感到很遺憾的點(老話:如果能拿那些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好),
從國中或更早開始,就已經不在家裡吃飯了,
一千多個日子,一千多個便當,坐在櫃台,其實心裡也是不捨,
如果有孩子,我不會想要讓他補習,再怎麼說,補習跟學習的差別? 能清楚的分嗎?
ps.昨天在公司看到96年豐中的成績,應該要唏噓,還是感嘆?
但如果不是唸瘋中,也就不會認識那麼多好的人了 (茶~)
- May 17 Sat 2008 23:18
數學補習教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