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 序
鑑於近年來連續多次的教育改革,對於我國培育未來國家主人翁具有舉無輕重的影響結果,本於制定主題時,欲討論受高等教育下的學子在國際社會的競爭能力,但因範圍過於廣泛與不明確,故將主題簡化成「高等教育國際化」。首先,對國內高等教育制度作一探討,再從台灣的大學教育競爭發展現況出發,比較多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案例,最後以客觀方向提出國際化其優缺點,與該注意事項為主。
主要是以報章社論、雜誌書籍、期刊學報、論文等四大點來做規劃統整,並於每種分類前以不同顏色色紙區分主題,同時列上本次主題的所有文章標題,且在分類後附上對文章的總結與心得,最後提供資料出處、統整對「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結語,並將課堂呈現給同學資料附於附錄內。
面臨台灣少子化的社會現象,直接衝擊的我國的教育制度,未來所有的高等院校也勢必得受此挑戰,當多數的大學與技術校院正努力站穩腳步時,台灣的莘莘學子們也正接受世界的考驗,尤其科技的進步與環境資源的爭奪戰,造成來自全世界的競爭者搶奪相同的機會,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國際化將勢在必行,如何提早使未來的準老師們得知此一情形,則是我們報告的另一重要動機了。
報章社論的總結
為因應國際化的潮流,世界上的大學正努力拆除一道看不見的圍牆,積極的接觸不同的國家文化,以促進知識的交流,「全球大學(Global University)」(2007.世界日報.邰彥) 已變成所有國家高等教育的現行目標,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的動向最受人矚目,挾帶有廣大人口市場、日漸起步的中國,使得華語文化受到更多的討論,甚至表示出國際化的腳步是多元並存的。
其他國家為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達成學術上國際的交流,紛紛提出不同的方案,如英國政府與企業合作,投資約台幣一憶多元設立特定獎助學金(2006.歐洲日報.新華社),或像是中國中央財金大學提出的雙學位計劃,可利用政府所提供的獎助學金至結蒙學校再進修獲得更高的學位,諸如此類大大小小不等的規劃,代表所有其他國家的大學無不摩拳擦掌、費盡心機想將自己推上世界舞台,反觀台灣,卻無奈的陷在立場微妙的政治角度無法順利航行,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腳步仍面臨重重挑戰。
其中國內大學數量在近十年內的激增,刮分了高等教育的限有資源為眾人所詬病的主因之一,再加上本土意識的抬頭,多少扼止了其他種文化所發展的可能性,另一項危機則來自於目前台灣教育評鑑制度的不完整,都可能導致將來會產出一代無法擁有競爭能力的負社會資源。
面對如此擔憂,政府機關積極推動多項措施,如鼓勵發展學校特色、建立大學聯盟、有制度的管理系統、加強學生的外文能力……等(2004.經濟日報.楊國賜),但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前,必須先將學校的自我價值定位完整,規劃長期的發展計劃,眾所週知教育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目標,當新世紀強調知識經濟為市場主軸時,大學即為各國人力資源的重要花圃,換句話說,大學競爭的腳力戰為未來國勢的先聲。
雜誌書籍的總結
麻省理工學院的梭羅教授曾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表了下列的看法:「選擇加入全球化這股潮流不一定會贏,但抗拒這一股潮流一定會輸。」(天下雜誌 第331期.施君蘭),代表國際化非走不可,高等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最後一階段,這是全球的大學都必須面對的共同挑戰,或贏或輸,不僅僅威脅國際競爭下的獲利,甚至間接指出學生進入業市場後遭受到淘汰的比率,亦能代表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一層又一層的關卡顯示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不易。
但不幸的數據顯示,國內的留國人數正逐年降低,比起十幾年前的學生還少了近萬人的名額(天下雜誌 第331期.施君蘭) ,表示學生似乎已喪失了挑戰精神,看不見未來目標,就連院校們辦學也感到茫然,這是一個危機,也可能是一個轉機,透過遠距教學與合作結盟的策略,養賴著政府的支持與各校的配合,有效提升學子的國際意識。當我們欲急起直追前,參考各國不同的先例,分析後擇優除劣,相信對我國的政策實施,能有一定的幫助。
期刊學報的總結
過去,國際化多被被狹隘的誤解成崇洋媚外的模彷行為,實際不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改革,不單指與他國文化交流的部份,而是得先由國內制度紮根作起,替國內大學明確定位、有效管理、避免因過多同質性造成院校間的惡性競爭(高教論壇.高等教育的藍海策略.2006),以條件來合適分配有限資源,品管是一重要的課題(高教論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因應策略.2006)。
教育部所推行的國際化策略下,究竟有何明確的指標來判定我國教育國際化的程度?在得以促進文化交流前提下,留學生數量就是一顯著的指標,高等教育的輸出,成為大學國際化的面向,國內以「十年十倍」為目標,訂定未來十年後留學生數量將是現在的十倍(大學國際化指標研究.蕭霖&馮丰儀.2006),政府欲對內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提供既安全又完善的環境與獎學金制度吸引優秀人才,對外推動教學合作計劃、加強國際間的知名度,此類規劃亦是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努力的方向,此外,我國以華語為官方語言也趕搭上世界學習中文潮流的優勢,相信高等教育得在此前提下能招募到更多優秀人才,達成最原本學術交流的目標。
論文的總結
縱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執行,只由留學生數量增減、短期師資交流等活動來宣稱已踏入教育國際化人才的範圍內,顯然是不成立的,大學國際化的教育改革需要長期培養全體公民對跨國學習的認知,Burton Clark(1983)的高等教育協調三角:國家-高等教育-市場 (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姜麗娟.2005),國家透過高等教育培養人才,落實豐富市場與知識經濟之責,如韓國政府對學校投入經費、加強管理、建立完整評鑑制度……等(題高大學競爭力-韓國經驗.施曉光.2005),一系列值得讓我國借鑒的經驗。
但學習之前不可不省思,當奮力往前衝刺盼贏得國際間的重視時,其中可能潛藏文化殖民的危險和智力資源的流失 (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思考. 三桂.2004),若能避免此等危機,高等教育國際化所能帶來的進步將勢必指日可待。
結語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一如所有的教育改革制度,仍有重重困難與待修正的地方,目前尚無完整的理論可供借鑒,且國人對大學國際化的概念仍嫌不足,誤以舉辦短期活動便能稱做國際交流為通病之一,事實上,為因應市場需要,國家更需努力透過與各大學配合,拓展知識經濟的可能性,如投資經費設立獎助學金、加強管理與教育評鑑制度以提升國內大學品質、規劃各學校建立語言學習中心吸引或加強學生的外語能力、放寬海外學生來台就讀資格的限制、與怪國學校簽約結盟完成雙聯學制的制度……等,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比賽,而且,必須每一步都踏穩腳步,勿犯智力資源出走或受文化殖民的錯誤,切忌揠苗助長祈求短期內就能有所收獲,相信明天的台灣將會更美好才是。
編者心得~筱君:
高等教育本不是中等教育的範圍,在多重考量後選擇此一題目,除了頗富挑戰樂趣外,更探討目前社會經濟鬆軟疲態下是否來自於高等教育辦學不力的原因,題目歷經多次改換,最後選擇研究高等教育與全球化的關聯,國家競爭力的問題隱隱於這兩者間,政府如何擬定施行完善的策略,培養健全人才,將攸關未來經濟市場的需求,與國家的發展方向。
企圖連結市場-高等教育-國家三者間,討論高等教育國際化所扮演之角色,赫然發現過去自己目光如豆,比上許多努力奮鬥為一己創造價值的人,自己實在慚愧許多,台灣新生代被稱作「草莓族」,意指缺乏競爭力與競爭意識,教育屬長期性的計劃,我們的教育除了制度上,是不是欠缺了一些人文關懷的部份呢?
想過一個問題,若站在至高點的多所常春藤名校,知識與學生素質皆以達到最高峰,又何需考量與他校合作,增加交流互動呢?如此一來,也許他們將挖取到更優秀的人才,代表當學校們開放學習合作是完全流通的概念,抵不住多元文化衝擊者被異國文化弔詭殖民,攔不住願往他鄉發展的智力流失,都是國際化後將可能遭受的問題。
我想,未來不僅僅是高等院校的國際化,各年齡層的學生國際視野勢必將被擴展到最大,其兩者差異乃是對資料的吸收能力不同,年紀長的學生將能在專業知識上得到增長,這是一個期待,也是一個目標。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無國屆知識交流的好處與重要性,如果落後了,說不定就難有再追上的一天了。
鑑於近年來連續多次的教育改革,對於我國培育未來國家主人翁具有舉無輕重的影響結果,本於制定主題時,欲討論受高等教育下的學子在國際社會的競爭能力,但因範圍過於廣泛與不明確,故將主題簡化成「高等教育國際化」。首先,對國內高等教育制度作一探討,再從台灣的大學教育競爭發展現況出發,比較多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案例,最後以客觀方向提出國際化其優缺點,與該注意事項為主。
主要是以報章社論、雜誌書籍、期刊學報、論文等四大點來做規劃統整,並於每種分類前以不同顏色色紙區分主題,同時列上本次主題的所有文章標題,且在分類後附上對文章的總結與心得,最後提供資料出處、統整對「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結語,並將課堂呈現給同學資料附於附錄內。
面臨台灣少子化的社會現象,直接衝擊的我國的教育制度,未來所有的高等院校也勢必得受此挑戰,當多數的大學與技術校院正努力站穩腳步時,台灣的莘莘學子們也正接受世界的考驗,尤其科技的進步與環境資源的爭奪戰,造成來自全世界的競爭者搶奪相同的機會,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國際化將勢在必行,如何提早使未來的準老師們得知此一情形,則是我們報告的另一重要動機了。
報章社論的總結
為因應國際化的潮流,世界上的大學正努力拆除一道看不見的圍牆,積極的接觸不同的國家文化,以促進知識的交流,「全球大學(Global University)」(2007.世界日報.邰彥) 已變成所有國家高等教育的現行目標,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的動向最受人矚目,挾帶有廣大人口市場、日漸起步的中國,使得華語文化受到更多的討論,甚至表示出國際化的腳步是多元並存的。
其他國家為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達成學術上國際的交流,紛紛提出不同的方案,如英國政府與企業合作,投資約台幣一憶多元設立特定獎助學金(2006.歐洲日報.新華社),或像是中國中央財金大學提出的雙學位計劃,可利用政府所提供的獎助學金至結蒙學校再進修獲得更高的學位,諸如此類大大小小不等的規劃,代表所有其他國家的大學無不摩拳擦掌、費盡心機想將自己推上世界舞台,反觀台灣,卻無奈的陷在立場微妙的政治角度無法順利航行,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腳步仍面臨重重挑戰。
其中國內大學數量在近十年內的激增,刮分了高等教育的限有資源為眾人所詬病的主因之一,再加上本土意識的抬頭,多少扼止了其他種文化所發展的可能性,另一項危機則來自於目前台灣教育評鑑制度的不完整,都可能導致將來會產出一代無法擁有競爭能力的負社會資源。
面對如此擔憂,政府機關積極推動多項措施,如鼓勵發展學校特色、建立大學聯盟、有制度的管理系統、加強學生的外文能力……等(2004.經濟日報.楊國賜),但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前,必須先將學校的自我價值定位完整,規劃長期的發展計劃,眾所週知教育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目標,當新世紀強調知識經濟為市場主軸時,大學即為各國人力資源的重要花圃,換句話說,大學競爭的腳力戰為未來國勢的先聲。
雜誌書籍的總結
麻省理工學院的梭羅教授曾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表了下列的看法:「選擇加入全球化這股潮流不一定會贏,但抗拒這一股潮流一定會輸。」(天下雜誌 第331期.施君蘭),代表國際化非走不可,高等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最後一階段,這是全球的大學都必須面對的共同挑戰,或贏或輸,不僅僅威脅國際競爭下的獲利,甚至間接指出學生進入業市場後遭受到淘汰的比率,亦能代表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一層又一層的關卡顯示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不易。
但不幸的數據顯示,國內的留國人數正逐年降低,比起十幾年前的學生還少了近萬人的名額(天下雜誌 第331期.施君蘭) ,表示學生似乎已喪失了挑戰精神,看不見未來目標,就連院校們辦學也感到茫然,這是一個危機,也可能是一個轉機,透過遠距教學與合作結盟的策略,養賴著政府的支持與各校的配合,有效提升學子的國際意識。當我們欲急起直追前,參考各國不同的先例,分析後擇優除劣,相信對我國的政策實施,能有一定的幫助。
期刊學報的總結
過去,國際化多被被狹隘的誤解成崇洋媚外的模彷行為,實際不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改革,不單指與他國文化交流的部份,而是得先由國內制度紮根作起,替國內大學明確定位、有效管理、避免因過多同質性造成院校間的惡性競爭(高教論壇.高等教育的藍海策略.2006),以條件來合適分配有限資源,品管是一重要的課題(高教論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因應策略.2006)。
教育部所推行的國際化策略下,究竟有何明確的指標來判定我國教育國際化的程度?在得以促進文化交流前提下,留學生數量就是一顯著的指標,高等教育的輸出,成為大學國際化的面向,國內以「十年十倍」為目標,訂定未來十年後留學生數量將是現在的十倍(大學國際化指標研究.蕭霖&馮丰儀.2006),政府欲對內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提供既安全又完善的環境與獎學金制度吸引優秀人才,對外推動教學合作計劃、加強國際間的知名度,此類規劃亦是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努力的方向,此外,我國以華語為官方語言也趕搭上世界學習中文潮流的優勢,相信高等教育得在此前提下能招募到更多優秀人才,達成最原本學術交流的目標。
論文的總結
縱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執行,只由留學生數量增減、短期師資交流等活動來宣稱已踏入教育國際化人才的範圍內,顯然是不成立的,大學國際化的教育改革需要長期培養全體公民對跨國學習的認知,Burton Clark(1983)的高等教育協調三角:國家-高等教育-市場 (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姜麗娟.2005),國家透過高等教育培養人才,落實豐富市場與知識經濟之責,如韓國政府對學校投入經費、加強管理、建立完整評鑑制度……等(題高大學競爭力-韓國經驗.施曉光.2005),一系列值得讓我國借鑒的經驗。
但學習之前不可不省思,當奮力往前衝刺盼贏得國際間的重視時,其中可能潛藏文化殖民的危險和智力資源的流失 (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思考. 三桂.2004),若能避免此等危機,高等教育國際化所能帶來的進步將勢必指日可待。
結語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一如所有的教育改革制度,仍有重重困難與待修正的地方,目前尚無完整的理論可供借鑒,且國人對大學國際化的概念仍嫌不足,誤以舉辦短期活動便能稱做國際交流為通病之一,事實上,為因應市場需要,國家更需努力透過與各大學配合,拓展知識經濟的可能性,如投資經費設立獎助學金、加強管理與教育評鑑制度以提升國內大學品質、規劃各學校建立語言學習中心吸引或加強學生的外語能力、放寬海外學生來台就讀資格的限制、與怪國學校簽約結盟完成雙聯學制的制度……等,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比賽,而且,必須每一步都踏穩腳步,勿犯智力資源出走或受文化殖民的錯誤,切忌揠苗助長祈求短期內就能有所收獲,相信明天的台灣將會更美好才是。
編者心得~筱君:
高等教育本不是中等教育的範圍,在多重考量後選擇此一題目,除了頗富挑戰樂趣外,更探討目前社會經濟鬆軟疲態下是否來自於高等教育辦學不力的原因,題目歷經多次改換,最後選擇研究高等教育與全球化的關聯,國家競爭力的問題隱隱於這兩者間,政府如何擬定施行完善的策略,培養健全人才,將攸關未來經濟市場的需求,與國家的發展方向。
企圖連結市場-高等教育-國家三者間,討論高等教育國際化所扮演之角色,赫然發現過去自己目光如豆,比上許多努力奮鬥為一己創造價值的人,自己實在慚愧許多,台灣新生代被稱作「草莓族」,意指缺乏競爭力與競爭意識,教育屬長期性的計劃,我們的教育除了制度上,是不是欠缺了一些人文關懷的部份呢?
想過一個問題,若站在至高點的多所常春藤名校,知識與學生素質皆以達到最高峰,又何需考量與他校合作,增加交流互動呢?如此一來,也許他們將挖取到更優秀的人才,代表當學校們開放學習合作是完全流通的概念,抵不住多元文化衝擊者被異國文化弔詭殖民,攔不住願往他鄉發展的智力流失,都是國際化後將可能遭受的問題。
我想,未來不僅僅是高等院校的國際化,各年齡層的學生國際視野勢必將被擴展到最大,其兩者差異乃是對資料的吸收能力不同,年紀長的學生將能在專業知識上得到增長,這是一個期待,也是一個目標。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無國屆知識交流的好處與重要性,如果落後了,說不定就難有再追上的一天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