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34.pic.wretch.cc/photos/14/s/shioomoon/1/1673599251.jpg)
通常機會來了,人都在想什麼呢?
對人生、對學業、甚至對戀愛關係,
也都不能靠直覺就下決定,
不是說人是一種盲目的動物,
而是長越大,想的也就會越多,是嗎?
休葛蘭於片中飾演的是一花花公子,
一開始與讓他心動的女子就上了床,
雖然這份驥動讓他特別享受,
但是他仍不願意就此就與女主角共渡一生,
在這邊,我想休葛蘭要讓我感覺的是,
他並不願就此負責,於是,女主角黯然離去,
待再相見時,休葛蘭滿心歡喜,
以為能再有一場沒有牽掛的露水姻緣,
但是他卻失望了,對方的新對象除了老態以外,
在每一個條件上都贏過自己,
情場沒有戰敗過的休葛蘭感到挫折,
同時也為讓這位迷人的女性從此離開自己的身邊感到扼腕。
身邊的一個一個朋友結婚了,
一群單身貴族的朋友支持著他,
但他漸漸感到孤獨 (對了,什麼時候人為感到孤獨呢?),
在收到女主角的婚帖後,他強忍這陣波動,
希望能轉換心態,卻在買賀品時碰到女主角,
真正發現他終心愛著這個女人,
在這次短暫交會後,
他對女主角告白了自己的真實心情,
但還是阻止不了對方與她選擇的另一半走進婚禮的殿堂,
這次換休葛蘭感到感到無奈了。
但是不幸就在此時發生,
男主角的好友之一,
卻在此時暴斃異外死亡,
男主角頓時覺得似乎有個伴侶共渡人生才是完美,
在結婚當天確發現最愛的對象真實出現在身邊,
(我覺得)出自於本能的衝動,
最後他說了實話,但選擇了最真的愛情。
女主角翩翩的出現再一個婚宴上,
偶然與男主角相逢,雖然由男生主動,
但她也釋放出她足夠的好感,
兩人一拍即合,女人是感覺的動物,
在起床晨曦之際,她主動的提出能再一起的想法,
雖遭受被拒,但她巧妙離去,留給觀眾的是淡淡的一股哀傷;
再次看到女主角,是她攜伴再次相逢休葛蘭於婚宴,
雖沒有最直接的溝通,但仍可看出男主角帶給她的漣漪,
所以當他們相遇於禮品店後,
仍是出現擦動天雷地火的機會,
女生趁機炫耀曾共渡春宵的男人,
人數之高令男主角詫異,
女人想獲得什麼?在西方的這個社會,
要的難不成是心裡的平等,
還是說,這並不是炫耀的行為,而是要讓男人難忘?
總之,女人在聽到男主角的告白後,
依舊禮節與原來的未婚夫結縭打算共渡一生,
女人相信這邊是能有幸福的,
而認為男主角仍是未長大、或仍再迷失,
可能不能給予她完整的依歸,
選擇的是有錢人的這邊,
也許代表的是相信有錢人的可靠,
麵包也是很重要的,
最後一次女生的出現,
是給男主角婚禮的舉行投下一枚核彈,
女生很清楚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但她還是來尋求機會,
冒著道德上的風險(我想男生可能有想到這點),成功找回真愛。
但是我想以我的觀點,我覺得這女生是低道德的,
不是所有的浪漫片都是可能真實發生,
甚至厚黑一點,甚至可以說她是在嘗試,
試看看哪一個才能真正的對她最好,
在這個故事之後呢?會不會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男主角?
或許該探究的是人都想找到最自己最好而有的騎驢找馬的心態,
所以也都希望有對自己最好的另一半。
而片中的男性呢?我想到的是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孤獨這個問題,
原本,一個人的世界並不可怕,
但是看到兩人的世界後,
再恢復回一人時,就會覺得恐懼了,
其所相關的是當下的價值觀是什麼,
有些人原可以一輩子只愛自己,
卻能在事情發生過後決定要找一個人相守一生,
男性總是比較客觀,就算是面對愛情也一樣,
所以也很客觀的認定到最後是不是能完整共渡人生的最佳利益者,
到了一天,才決定好自己所要的對象,或許已不再身邊。
古人說:花開勘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不論男女都很適用,
兩性關係的持平不是了解「另一種人」就好,
而是能配合其所嗜,進與退得宜才能保持平衡,
而擇偶的學問,不在於亂槍打鳥、騎驢找馬的挑選,
片子要跟我們說的是挑選真正適合自己的人,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